※女,82岁。
※ 主诉和病史:“右下肺炎症,结核和肿瘤相鉴别。”
4个月前开始咳嗽,咳白色痰,无咳血,无发热。外院CT检查发现右下肺病灶,给予抗炎治疗10天,病灶大小无变化。
※ 辅助检查:2009年4月20日、2009年4月27日两次行支气管纤维镜示右肺下叶背段支气管开口堵塞,两次活检均未见癌。
※ 既往史:无手术、结核史。
※ 实验室检查结果:血沉正常。痰中查到白色念珠菌生长,未找到真菌生长。
※ PET/CT示:①18F-FDG显像示:右肺各叶及左肺上叶尖后段、下叶见多发小结节状、云絮状、巨块状致密影,CT值为21.7Hu,PET于上述部位见放射性摄取弥漫不均匀增高,SUV最大值介于1.5~5.8之间,平均值介于0.8~4.7之间;病变尤以右肺中叶及右肺下叶明显,其中右肺下叶全叶实变,放射性摄取不均匀增高。
11C-蛋氨酸显像示:右肺各叶及左肺上叶尖后段、下叶见多发小结节状、云絮状、巨块状致密影, PET于上述部位可见放射性摄取不同程度增高,SUV最大值介于1.1~4.2之间,平均值介于0.8~3.6之间。
沙发
考虑肺炎,病灶广、散,代谢不均匀。
11C-蛋氨酸没有经验,肺炎能否代谢高
考虑炎症可能性较大
非细菌性肺炎可能
1.有明显的发病史。
2.CT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特征。
3.老年,发病症状较轻。
4.不具备肺结核的特点。
右下肺病灶穿刺活检:细支气管肺泡癌(粘液型)。
细支气管肺泡癌(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, BAC)是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,约占所有原发性肺癌10%。
影像学表现分三型:孤立结节型(43%)、实变型(30%)和弥漫或多结节型(27%)。
BAC病理上分为三型:粘液型、非粘液型和混合型。
鉴别诊断要考虑以下几种疾病:从临床病史上看患者病史较长,呈进行性加重,无发热且抗炎治疗10天后病灶大小无变化,那么大叶性肺炎可以除外;肺梗塞患者往往有突然胸痛的发病史,梗塞范围多累及一个肺段,该患者没有明显胸痛病史和肺梗塞的病灶分布特征;而干酪性肺炎患者有高热,病灶多位于上肺叶,影像学上为大 片 状密度不均匀的实变影,轮廓模糊,致密影内逐渐出现溶解区,呈虫蚀状空洞,同时在同侧下肺或对侧肺野可出现播散性病灶,该患者病灶分布特征不符合干酪性肺炎。淋巴瘤样肉芽肿,是由血管炎引起的肺部病变可形成斑 片状阴影,病灶内可见含气支气管与实变型BAC有相似之处。但前者临床症状较明显,可出现咳嗽、呼吸困难、胸痛、发热等。影像学表现为病变密度较高,边缘模糊,病变进展较缓慢。
别说请教,我们也是在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让我们一起探讨。肺癌和炎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时候是非常困难的。我个人觉得肺内病灶较难诊断的有下面两类,一类是“小病灶”,病灶直径1~2cm之间,即使是肺癌,因为体积小PET信息量小,代谢也不会高起来,同时也因为体积较小从CT图像上很难看出来病灶有无分叶征,而且毛刺征还没有长出来,也看不到,这种小结节灶是非常难分辨良恶性的。第二类难于诊断的是病灶呈多发、****状斑片影分布的病灶(就像本例一样),非常难分辨良恶性。
doctoeluke提出蛋氨酸显像的问题,我们做了一批肺内病灶蛋氨酸显像与FDG显像对比研究的病例,发现蛋氨酸显像和FDG一样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。例如有些结核或炎性假瘤病灶蛋氨酸代谢也轻度增高,只是增高的程度不像FDG那么高,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是如何判断蛋氨酸代谢高还是不高,其阈值是多少呢?还需要做统计工作。
学习了。
继续请教王博:
遇到这类病人,您是如何处理,如何出报告的呢?